跳到內容(按回車鍵)
主要內容

本地合作項目

2011年,本會成立「攜手香港,與孩同行」─ 兒童權利倡議計劃(簡稱「本計劃」),旨在支持本港非政府或非牟利慈善團體,促進及實現兒童基本權利。多年來,本計劃反應熱烈,合共已服務了數以萬計活在邊緣、長期被忽略的兒童及其家庭。

 

主要成果

photo_2_3_3_2© UNICEF/PathfindersPathFinders 關注的兒童議題:
外籍傭工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尤其弱勢,經常得不到適切的關顧,計劃為兒童提供亟需的服務及支援。

計劃範疇:
服務具多樣需要的兒童

目的:
保護弱勢兒童,以免兒童被虐、疏忽照顧或遺棄
提供必需品及法律支援予弱勢兒童

簡介:
計劃確保外籍母親的在香港出生之弱勢孩子受尊重及保護,服務包括:

危機介入,提供符合其人道主義需要及權利的支援,如醫護服務、臨時庇護、衣物及食物等

法律支援

致力為受影響兒童設定符合其最佳利益的長遠福利安排

項目成果:
透過危機介入支援22名嬰兒及兒童
298名嬰兒及兒童得到醫務檢查,更為當中81名嬰兒及兒童提供緊急醫護服務
就相關事宜及其兒童權利向立法會及政府決策局提交共21份口述或書面意見書;有關議題及計劃亦於21篇本地、外籍傭工及國際媒體刊登
 
受惠人數: 320
photo_2_3_3_3© UNICEF/PUNISON香港融樂會 關注的兒童議題:

少數族裔的跨代貧窮
缺乏支援少數族裔幼兒學習之學與教策略及資源
少數族裔兒童在報讀幼稚園受到的種族歧視
幼稚園教師及前線員工對教導少數族裔兒童學習的準備不足
少數族裔家長缺乏獲取教育資訊的渠道

計劃範疇:
倡議共融及平等的幼兒教育,促進少數族裔兒童的發展

目的:
提倡有利多族群並涵蓋幼兒教育的教育政策,確保少數族裔能得到平等及參與教育系統的機會
鼓勵主流的免費幼稚園採納公開及不具歧視的收生政策
倡儀支援少數族裔幼兒學習中文,發展與華裔同輩相稱的中文語文能力

簡介:
推動學校制定平等機會政策,並加強培訓所有校內員工及教師的文化敏感度及文化回應教學
為少數族裔家長提供家庭支援,讓他們能為子女發展作出知情選擇

預期受惠人數:6,150
photo_2_3_3_4© UNICEF/HKU香港大學 關注的兒童議題:
殘障兒童的「遊戲權利」和健康發展的權利經常被忽視,研究將評估香港的遊樂空間並建議改善方法。

計劃範疇:
提出遊樂空間的基準,及由殘障兒童及其家庭的角度,評估遊樂空間是否足夠,保障兒童的「遊戲權利」和健康發展的權利

目的:
評估香港的遊樂空間是否足夠
識別遊樂空間對殘障兒童及其家庭的不足之處
辨識未來規劃遊樂空間的方向
 
簡介:
提交香港遊樂空間的可達度及質量指引
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關的改善建議,以回應社區需要
 

項目成果:
以地理資訊系統發展一個故事地圖網站並羅列於2015-17年間研究所得之重點:

遊樂空間種類(由康文署管理及非康文署管理)
兒童人口(參照2016中期人口統計)
鄰近分析
以觀塘區遊樂場進行個案研究
政策啟示

發表政策簡報綜合是次研究見解及從遊樂空間規劃、共融遊樂及資料透明度三方面作出政策建議(只有英文版本)

就是次研究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發表論文(只有英文版本)
photo_2_3_3_5© UNICEF/playright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關注的兒童議題:
遊樂場的空間不足及設計單調
在遊樂空間的設計與規劃過程當中,社區參與度低,兒童亦沒有發聲的機會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

目的:
倡議提升每名兒童所享用的人均遊樂場面積
讓兒童參與遊樂空間的設計與規劃
提升公眾關注讓兒童參與遊樂空間的設計與規劃

2014-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UNICEF 共融遊樂場計劃 – 設計 (創建/建設)健全及殘疾兒童的通用設計戶外遊戲空間

關注的兒童議題:
現時共融遊樂場不足,令殘疾兒童無法實踐遊戲權利和健康發展。香港遊樂場設施選擇單一,亟需一個設計良好的共融遊樂場。

計劃範疇:實踐兒童權利

目的:
裝備持份者建設共融遊樂場的能力
展示發展共融遊樂場的可行性
呼籲兒童及其家長的參與,提高公眾對共融遊樂的關注,並鼓勵公眾一起共融遊樂

簡介:
這是「Playright UNICEF 遊樂共融計劃」的延伸項目
邀請遊樂場專家率領「共融遊樂」訓練計劃,向專業設計師及設計系學生介紹通用設計原則、推廣遊戲權利及「共融遊樂」的價值
舉辦「共融遊樂場設計比賽」,獲獎設計將有機會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採用,以優化現有的戶外遊戲場
比賽後將有「共融遊樂場設計比賽」展覽活動,以提高公眾對公共遊樂場通用設計概念和共融遊樂空間設計的關注
舉辦「遊樂日」,啟發設計師有關「共融遊樂」的概念,並讓貧困兒童及家人有機會參與「共融遊樂」

項目成果:
首次「家庭共融遊樂日」已成功在五月中旬於屯門公園舉辦,吸引約500名兒童及家庭成員參與
向106名專業設計師及67名設計系學生舉辦「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工作坊及介紹《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指引》
舉辦「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共收到25份來自專業組別及29份來自學生組別的設計概念,成功選出並結合各優勝設計以推行「共融遊樂場」先導計劃
於9至11月舉辦「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作品展,讓公眾了解遊樂空間設計概念及參與相關活動,超過4,000名兒童及家長參與是次活動
促進相關團體合作,推行「共融遊樂場」先導計劃,計劃以屯門公園作為試點,預料首個「共融遊樂場」將於2018年第2季落成

受惠人數:5,315

2012-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PLAYRIGHT UNICEF 遊樂共融計劃」

關注的議題:
社會政策、設施發展策略、社區共融教育以至家長教育的匱乏,都令殘障兒童現時未能與其他兒童一樣,擁有充分及平等的遊戲空間及機會
現時香港只有4.5%遊樂場設有共融遊樂設施
75%家長從未聽過或認識共融遊樂的概念、8成兒童沒有共融遊樂經驗。由此證明大眾誤解及忽略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中訂明兒童應享有遊戲的權利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

目的:
向殘障兒童提供優質遊戲環境及遊樂機會
教育社會大眾、兒童工作者及家長有關「共融遊樂」的理想及實踐
與本港相關政策制訂人士、遊樂場發展的不同專業界別人士和政府部門合作,引入更理想的機制和措施來締造共融社會

簡介:
計劃為一項新計劃
「遊樂場難忘之旅」學生活動:與本港特殊學校∕復康組織機構合作,定期安排殘障兒童到社區多個優質的共融遊樂場嬉戲。此活動亦會考慮接受本港企業義工隊參與
家長及老師遊樂場價值及安全教育工作坊:教育家長及教師優質遊樂場的價值及安全需知
遊樂共融研討會議:邀請會員學校∕組織伙伴的持分者,參與7月舉行的遊樂共融研討會議,並將邀請一位美國專家進行分享
調查:評估殘障兒童對公共遊戲空間的需要
《遊樂場業界專業指引》:成立專家督導委員會制訂《遊樂場業界專業指引》,於本地推廣共融遊樂場。指引將分發至主要使用者、相關政府部門、特殊學校、設施供應商等

項目成果:
計劃接觸逾37,000人
31 間特殊學校 / 機構及兼收弱能兒童計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736 名學童、家長及老師參加21場「遊樂場難忘之旅」,並有10 所學校,共403 名學童、家長及老師參與後續活動「PLAY FOR ALL 遊戲日」。活動得到48 名企業義工及31 名個人義工支持,並以定質調查討論向207 名家長收集意見。家長表示活動給予殘障兒童平日少有的遊樂機會,學校詢問會否再次舉辦「遊樂場難忘之旅」等活動
共126 名家長、老師及校長參與為家長及老師遊樂場價值及安全教育工作坊
145 人出席了遊樂共融研討會,活動邀請到海外專家Ms Susan M. Goltsman分享共融環境設計,並讓本地及海外專業人士、地區領袖、政府官員就倡議遊戲共融分享意見。超過9成參與者滿意研討會安排
與英國相關業界人士會面,並舉行兩場超過40人參與的聚焦小組討論
出版7,000本《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指引》,送給業界相關專業人士及政府官員參閱,鼓勵他們採納指引
委託香港大學就「殘障兒童對公共遊樂空間的需要」作評估調查,成功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64 名殘障兒童家長,了解殘障兒童遊戲機會及時間不足的情況,包括:逾6成殘障兒童於遊樂場玩樂少於每星期1次,超過7成遊戲時間少於1小時

目前工作:
與UNICEF HK繼續合作,與相關團體,包括香港園境師學會、香港建築師學會及康樂及文化事務處洽談,以「共融遊樂」的標準設計兒童遊樂場,繼續發展項目。目前,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已表示有意以其中一個兒童遊樂場作為試點,推行「共融遊戲場」。詳細資料,可瀏覽「UNICEF 共融遊樂場計劃」。

受惠人數:8,935
photo_2_3_3_6_1© UNICEF/musicusinspires垂誼樂社 關注的議題:
在香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很少接觸古典音樂,導致他們欣賞音樂的視野,欠缺自信實踐「音樂夢」,也令將來職業的選擇有限
香港與海外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不平均
香港音樂教育方法傾向說教式,需要創新的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扶貧、少數族裔

目的:
進一步為低收入階層學生提供學習和體驗古典音樂的機會
提供機會予本地不同背景的青年,讓他們都能參與古典音樂活動,並有足夠空間發展有關音樂的夢想
結合海外多種教學方案和實踐,提倡注入更多創意,鼓動改善本港音樂教育制度下說教式的學習方法

簡介:
這是2013年「樂.啟夢想」的延伸項目。新計劃將全年進行,並更深入改善現時情況
樂訪校園──藝術家全年走訪香港多間學校,透過表演、講座、大師班以及即場教學,讓對音樂藝術有興趣,但資源缺乏的學生有機會享受和認識古典音樂
新星綻放‧同場獻技──海外藝術家將帶領訓練及與學生一同採排演出,對有志發展古典音樂事業的學生來說,是寶貴的經驗
台前幕後──為有興趣從事音樂管理行業的學生提供藝術行政訓練,並實習管理前後台的運作。2013年的參加者亦會成為師友,帶領新一屆參加者
大師班及講座──由國際知名藝術家示範,與教師、學生和父母分享海外音樂教學的技巧及成個案列分享、學生的音樂出路及發展等
「樂.啟夢想」音樂會──今年進一步化身成社區音樂會,讓參與學生可與大一同演出;音樂會大部份門票將以最低價格甚至免費出售,讓更多不能負擔音樂會價格的學生亦能享受古典音樂

項目活動:
2014年及2015年6月至8月: 學生招募、甄選及徵集樂曲作品
2014年及2015年9月至11月:推廣「樂.啟夢想」音樂會、舉行「台前幕後」工作坊、大師班及講座、「樂啟校園」以及所有參加者及大師共同演出的「樂.啟夢想」音樂會
2015年及2016年2月至5月:本地藝術家和學生繼續「樂訪校園」及徵集樂曲作品

受惠人數: 12,648


2013-垂誼樂社「樂.啟夢想」

關注的議題:
香港與海外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不平均
香港音樂教育方法傾向說教式, 需要創新的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扶貧、少數族裔

目的:
培育本地不同階層、背景並對音樂藝術有興趣的青年,參與古典音樂,及促進人才發展,使他們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文化領袖
結合海外多種教學方案和實踐,提倡注入更多創意,鼓動改善本港音樂教育制度下說教式的學習方法

簡介:
名團約會‧師友同台──讓有志成為演奏家或想認識他們的工作的學生接受北歐頂級的塔皮奧拉小交響樂團的特訓,更可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與樂團同台演出
台前幕後──學生可於音樂節期間在資深藝術工作者的帶領下,學習專業接待、前後台管理、撰寫樂曲介紹及音樂導賞,獲取寶貴的實戰經驗
樂訪校園──藝術家將聯同業界專業人員化身音樂節大使,走訪香港多間學校,透過表演,與學生分享藝術之路,包括音樂旅人走遍世界各地的生涯、音樂家的挑戰與得着、藝術管理人員職業之路等
公開綵排──學生及音樂愛好者可從中觀察大師是如何將演奏提升至最高水平,是一個既有學習價值又富娛樂性的體驗

項目成果:
計劃透過郵件、大學校園宣傳、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事務署、社交媒體等渠道,成功接觸逾1,400萬人
項目令逾6,039名學生受惠,當中大部來中下階層或低收入家庭,部分則是殘疾或少數族裔學童。他們以往從未得到機會聽到音樂家分享、與他們學習,甚至從未聽過音樂家的藝術表演。
「樂訪校園」得到100%正面評價,大部分參與「台前幕後」及「名團約會‧師友同台」的學生均表示有興趣繼續參與來年舉辦的活動
超過80%參與「台前幕後」的學生及70%參與「名團約會‧師友同台」的學生表示參加活動後,更有興趣成為藝術管理人員或音樂家

項目得到本地音樂行業人士,包括香港演藝學院、本地學校校長及音樂老師等非常正面的回應

受惠人數:6,039
photo_2_3_3_7_1© UNICEF/youthoutreach協青社 關注的議題:
青少年參與黑社會活動有低齡化的現象
青少年吸毒問題持續,隱蔽吸毒情況越趨嚴重。根據保安局禁毒處出版的《2011/12年學生服用藥物情況調查》向15.6萬名全日制高小、中學及專上學生的調查,發現有17,500名學生曾吸毒。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服務受吸毒影響的兒童及青少年

目的:
為高危青少年提供培訓,以有趣、健康之滑板活動,取代黑社會文化及高危活動,如濫藥、吸煙、刑事行為
透過滑板運動建立成就感,提升青少年的學習或工作動機
聘用曾涉足黑社會文化或有濫藥經歷的過來人為導師,協助高危青少年以滑板運動取代負面行為
於社區中心、學校或街道進行滑板表演,吸引青少年參與,推動健康運動及提升青年對健康活動的興趣

簡介:
計劃為一項新計劃
花式滑板巡迴表演:曾接觸黑社會文化或濫藥的「過來人」作出6場花式滑板表演,預計每場將有約400名觀眾。希望藉着表演讓高危青年對花式滑板產生興趣,並招募青年參加花式滑板培訓
花式滑板培訓:為60名高危青年提供共120小時的培訓,內容包括:介紹滑板運動文化,教授滑板安全知識、基本動作、不同地形的滑行操控及基本滑板花式。其中20名有潛能/表現良好的青少年會組成滑板隊。隊員可獲得額外48小時的進階培訓
花式滑板比賽:為滑板隊及全港青年提供一個滑板交流及表演的平台,將邀請本港知名玩滑板的影藝名人表演及擔任評判,目標向500名青少年傳達健康運動的訊息

項目成果:
計劃接觸17,703人
共2,030人出席6場滑板巡迴表演
成功為64名青少年提供花式滑板培訓,並於當中挑選20位表演良好的青年組成滑板隊作進階培訓
計劃中的花式滑板比賽成功向達500名青少年展示健康滑板運動,提供正面訊息給所有觀眾
在計劃結束後以問卷調查了64名參與計劃的學員及3位學校老師,結果顯示
全部學員均表示計劃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我認同感及提升對健康生活的興趣
全部老師表示若再舉辦本活動,學校會繼續參加
經社工接觸及參加滑板班後,不少學員的負面行為漸漸減少並轉移投入練習滑板,增強個人自信心及能力感

No. of beneficiaries: 2,614

2012-協青社「機動網絡行者」

關注的議題:
香港有逾4成青少年上網成癮,情況比10年前高出12倍
經常流連網吧的青少年吸毒機率為其他青少年的10倍
愈來愈多罪行,如青少年色情陷阱、吸毒及黑社會問題等,都在互聯網發生或與網吧相關

計劃範疇: 
實踐兒童權利、受吸毒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及受身、心、性虐待或疏忽照顧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

目的:
把健康生活及正面信息擴展到網絡世界,以建立一個安全、具正面影響力的網絡系統
聘用曾有濫藥及黑社會行為的「過來人」青少年成為「網絡大使」,提供在職培訓

簡介:
計劃為現有計劃,已在進行中
尋找服務對象:
透過社工和「網絡大使」於互聯網包括即時傳訊軟件、個人網址、社交網絡、網絡遊戲、聊天室及論壇上
搜尋處於危機之青少年,盡快評估及掌握青年對象的危機狀態,需要時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介入(配合協青社深宵外展隊):
配合外展隊的服務,邀請邊緣青年到暴走車使用多元化的設施,加強他們與外界聯繫
提供即時面對面或電話輔導諮詢、就學及就業轉介資料
推介活動及比賽,邀請青少年參加
聘請曾有濫藥或黑社會行為的青少年成為「網絡大使」,提供在職培訓

項目成果:

 透過網上討論區、手機程式等方式接觸了6,002名青少年,並向其宣揚沈溺上網、濫藥及黑社會文化的禍害等正面訊息
聘用了曾有濫藥或黑社會行為的青少年成為「網絡大使」,並親身接觸了1,180名青少年,令他們重過積極正面的生活
轉介了108宗個案,包括為90名青少年轉介到協青社蒲吧及為17名青少年危機介入中心跟進,另外為1名青少年轉介到其他外間服務機構
為49名青少年作職業轉介,為1名青少年作學業轉介
項目以問卷調查了100名曾接受計劃的服務對象,結果顯示
i) 近7成青少年表示,他們非常同意及同意透過手機APPS/網上平台,會更願意與外展同工聊天
ii) 有87%青少年表示,他們認為在有需要時會及會考慮透過手機APPS/網上平台找協青社提供協助

人數: 6,002

2011-協青社
「UNICEF暴走車年度計劃」 

關注的兒童議題:
在街上蹓躂的青少年容易面臨藥物、三合會或性侵犯等危險
少年的成就感低,並缺乏推動力改變生活
青少年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在社會求存

計劃籌疇:
實踐兒童權利、扶貧、受吸毒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及受身、心、性虐待或疏忽照顧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

目的:

減少青少年夜歸及在街上蹓達,及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升夜青的自我形象,令青少年更有動力重返學習及就業

簡介:
安排一輛5.5噸重的「暴走車」(附有塗鴉裝飾,備有電腦、醫療設備、小遊戲、滑板、電視遊戲機等)行駛全港18區,深入偏遠的角落,主動接觸夜歸的本地及少數族裔2011 YO青年
「暴走車」每周行駛一至兩次,由晚上9時至早上6時,每逢節日時設有小主題,1年共提供60次服務
兜截在街上蹓躂的青年,接他們回家或提供轉介服務
有曾是「過來人」的朋輩輔導員及社工跟車支援,提供危機介入服務及職業服務
舉辦大型活動,提高大眾對兒童權利的關注

項目成果:
「暴走車」出動達60次,接觸及評估人數達1,614人,當中約86.6%為18歲或以下的兒童
162名年輕人接受學業及工作轉介服務,工作員更為這些青年提供工作資料及面試技巧,幫助青少年尋找工作;357名年輕人獲接送回家,情況嚴重又無家可歸的青少年,會獲得即時住宿服務,並有社工跟進,提供家庭治療、個人及小組輔導服務等,讓青少年學習與家人相處的技巧及改善與家人的關係
項目亦以問卷調查了151名使用暴走車服務的年輕人,結果顯示
i. 少於20%受訪者曾聽過《兒童權利公約》,不足一半知道公約列明的權利
ii. 超過8成受訪者認同18歲以下的兒童有權利發表意見、相信不同宗教等
iii. 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人無權用任何方法傷害兒童,而兒童在危機情況下需受到保護。另外,超過一半受訪者不同意父母因經濟困難而售賣子女或父母帶同子女自殺等行為

受惠人數:1,614
photo_2_3_3_8_1© UNICEF/drugcounci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 關注的議題:
濫藥衍生出的問題,愈來愈多與性相關。根據前綫員工,20%至25%邊緣青年同時受到濫藥及性議題的問題困擾
現時包含性教育原素的禁毒教育嚴重不足

計劃範疇:
受吸毒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

目的:
提高兒童對藥物及性相關方面的意識及了解
協助家長,在家庭推行藥物及性教育
裝備兒童向同輩、家人、和社區居民宣揚禁毒及健康信息
倡議關注藥物及性相關的問題

簡介:
計劃為一項新計劃
P代表「pilot」(先導),表示計劃屬先導性質
E代表「educational」(教育),表示計劃教授兒童及其家長有關藥物及性方面
的知識,協助兒童建立自我保護的正確態度及技巧
A代表「advocate」(倡議),表示計劃加強大眾認識毒品、性及親密關係三者2012 CDAC (2)
密不可分的關係
C代表「combinative」(融合),表示計劃著重將藥物及性兩大範疇的教育融合
E代表「 ethnicity sensitive」(種族共融),表示計劃中的服務會以雙語進行,確保所有少數族裔人士均可參與其中

項目成果:
項目接觸了逾5,546人
在有少數族裔學生的校園,向4,573名學生提供44節教育課程
向184名8至18歲的兒童提供12節大使訓練課程
向289名家長提供10節訓練課程
舉辦大型地區活動(展覽、遊戲攤位),接觸500名少數族裔學生及家長
80%兒童、老師及家長認同課程能增強他們對健康的關注,鼓勵他們選擇更健康的生活,並讓他們學習新的藥物及性方面知識
派發了2份通訊、1份家長小冊子(共5,000本)、宣傳單張及7,000份宣揚禁毒及健康訊息的紀念品

受惠人數:5,046
photo_2_3_3_9_1© UNICEF/eca護苗基金 關注的議題:
全港約有4,115名輕度至中度智障學童
智障學童的自理和表達能力弱,一旦受到性侵犯時,便難以反抗

計劃範疇:
受性虐待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

目的:
教授輕度至中度智障學童:
認識自己的身體及私人部位
辨識「好」及「壞」的接觸
學懂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
如何拒絕性侵犯,及遇到性侵犯時的解決方法

簡介:
培訓教育主任教導智障學童需要的的表達、溝通及紀律管理的技巧2011 ECA
受訓的教育主任會到學校與學生面談(每節45分鐘,每節10至20個學生)
訓練特殊學校的導師運用布偶、練聲,設計適合智障學童的性教育課程
提供練習簿、發光手套及光碟進行溫習

項目成果:
有22間學校完成「智障學童性教育計劃」
接觸到2,013名智障學生,比預期受惠人數多近一倍
130位老師接受了課程問卷調查,99%老師對「導師表現」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96%老師對「課程設計」及「活動場地佈置」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受惠人數:2,013
photo_2_3_3_10© UNICEF/2011-ACA防止虐待兒童會 關注的議題:
跨境新生兒:每年有3萬名兒童出生於跨境婚姻家庭,當中35%會於1歲前離開香港,而80%至90%於6歲前返回香港
內地新來港人士多未能適應香港的新生活,亦缺乏教養子女的知識、社區支援、本地教育制度的認知。
跨境及新來港家庭的兒童通常面對與父
母分離、社區隔絕、缺乏正確照顧及低教育程度的問題
社會福利署只支援持單程證的家庭,令持雙程證、經常來回中港兩地的母親及其子女得不到多少支援。

計劃範疇:
受身、心、性虐待或疏忽照顧影響的兒童之相關工作

目的:
幫助新來港的母親融入本港社區
助跨境家庭建立凝聚力
提升新來港母親照顧兒童的能力,並促進社區共融
營造一個安全及無暴力的家庭和社區,預防疏忽照顧及虐待兒童行為

簡介:
項目主任訓練義工以支援受助家庭
義工登門探訪跨境家庭,教導父母掌握正確教養及保護子女的知識及技巧,並了解現有的社區資源及支援
舉行定期小組聚會,連繫不同的跨境家庭,建立社區網絡,讓他們互相分享及支持
促使政府擴大此項目為主流服務

項目成果:
計劃接觸465人
50戶受助家庭中,部分靠領取綜援維生,有些家庭每月收入少於港幣10,000元,亦有部分屬於單親家庭。另外,部分家長患有抑鬱,或有抑鬱症狀,亦有不少家庭曾經歷家庭暴力事件
計劃共舉行了9項不同類型的活動,又與50戶家庭面談,了解並評估他們的需要。其中82個個案獲轉介接受更深入的支援服務,例如精神病治療服務、輔導、食物銀行、經濟援助、功課輔導服務等,以照顧他們心理及實質需要
據受助家庭回應問卷結果顯示,全部受訪家庭均對計劃感到滿意,並表示計劃令他們更認識香港的資源和福利;97.5%受訪家庭表示提高了對正面管教子女的意識;95%受訪家庭表示認識多了香港不同的地方

受惠人數:50戶跨境及新來港家庭及50名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