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香港,2011年11月14日——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表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兒童的影響》(Children’s Vulnerabiliti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Impacts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報告,氣候變化為人類的生活造成眾多負面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兒童。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數以百萬計的兒童本來已缺乏清潔食水飲用及適當的衞生設施,時刻面對着糧食危機及疾病的威脅,而氣候變化則會令到這些問題進一步惡化。
全球兒童致命的多個主要元兇,均顯示與氣候變化有莫大關連。研究證實,氣溫上升是會導致營養不良、霍亂、腸道疾病、登革熱及瘧疾等蚊媒傳染病風險增加的,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未發展成熟,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兒童患上這些可致命疾病的風險較成年人為高,甚至會較容易因出現併發症而死亡。
雖然報告顯示氣候變化的影響存在區域性的差異,但亦指出各地的兒童都正在一起承受氣候變化對環境造成的惡果。
![]() |
![]() |
![]() |
![]() |
在基里巴斯,兒童向調查人員表示海浪侵蝕的情況日益嚴重;當蒙古的兒童面對着嚴酷的寒冬和水資源逐漸減少時,菲律賓的兒童正經歷暴雨連連的日子;瓦努阿圖的兒童則訴說,海水倒灌,令河水鹽分上升,食水資源下降。
是次研究的地區,每4名兒童當中,就有1名兒童因營養不足而阻礙正常發育,而水災、龍捲風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將進一步打擊兒童的成長及發展。報告顯示,天災頻繁等對農業收成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而農作物失收引致糧食價格上升,便間接增加兒童營養不良的發病率。
農業收成取決於氣溫、降雨、水的鹽度等受氣候影響的因素。在亞太地區,農業生產活動佔區內經濟收入逾50%,同時在區內大部份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支柱。
印度、蒙古和太平洋地區的兒童分別透露,氣候變化影響了家中生計,父母因而要求子女輟學,外出收集食水和燃料來幫補生活。
有證據顯示,教導兒童認識氣候變化,並鼓勵他們參與相關活動,能讓兒童學懂如何在氣候變化中保護自己。並可透過兒童將有關訊息在社區中傳遞開去,從而讓更多人懂到就氣候變化作好準備及自我防衛。